虎嗅注:
在前面几期内容中,梁建章预测了全球人口将会发生大面积崩塌的大趋势,并对人口减少导致创新不足一事忧心忡忡。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人口结构与经济之间有着深度的依存关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本期内容摘取其精要,重点从公众关注度最高的“机器人会取代人工导致大面积失业吗”“人口结构与房地产之间的关系”“人口与通货膨胀”3个问题入手,试图将人口与经济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解释清楚。
在梁建章看来,机器人要胜任简单的劳作,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而富有创意的工作,从来都不可能离开人类。而人口结构又直接牵动着经济脉搏,引发大宗商品如住房等市场的巨大震荡,如果你对未来心存疑惑,阅读本期内容,你将在如下问题上收获切实答案:
机器人真的会导致人类失业吗?
失业和休闲过剩有什么区别?
中国的高储蓄率还会持续多久?
大城市的房地产峰值会在哪年出现?
机器人、失业与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进步,许多人担心人类的机会将被机器人抢走。从历史上看,自动化和技术进步已经导致很多旧行业被新行业所取代,不过从就业的角度来看,以往许多从事农业和制造业的就业机会被转移到了服务业。但相关专家认为这一次的改变将与以往不同,因为即使像司机之类的服务岗位也有可能会被机器人取代,更有甚者,哪怕是律师、医生之类的专业工作也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由于高度自动化而引起的失业, 其实并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可以被视为一件好事,因为只需要少量高技能创新工作者每周上3天班,就可以确保在其余人口不工作的情况下,依然维持原先社会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供给水平。
这种失业更大程度上还是社会问题,因为大多数人会感到自己似乎是多余的,同时这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大多数选民将不再是纳税人。我们应该把这种问题称为“休闲过剩”,而不是失业。况且,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在短期内,服务行业将会产生很多工作机会;从长远来看,即使大部分日常工作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未来仍会有许多与创新有关的工作机会属于人类。
首先,当前机器人技术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完全代替人类从事服务行业的程度。电脑可以在棋类项目上击败人类,但机械手仍远远不及人类的双手灵巧。我估计,机器人要胜任简单的房屋清洁工作或航空乘务员的工 作,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甚至因为涉及法律问题的缘故,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也将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所以,在不远的将来,服务业的工作机会将继续快速增长,足以抵消制造业就业机会的减少。
其次,即使电脑能够帮助专业人员(例如记者、股票分析师,甚至律师和医生)做一些分析工作,但电脑的主要作用是让专业人员变得更有效率,而不是直接取代专业人员。很难想象,一个机器人律师能够出庭为被告进行慷慨激昂的辩护,因为仍然需要一位有血有肉的律师,在法庭上针对人类组成的陪审团进行道德和价值观上的说服。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所能做的只是帮助完成案例分析。
最后,与创新有关的工作可能一直主要由人类完成。一方面,如果允许电脑进行创新,可能带来人类无法掌控的危险后果;另一方面,创新往往涉及审美和口味的判断。例如,如果任务是评估一段音乐、一部电影或者一道新菜,人类可能永远都要比机器人更了解自己的需求。
总之,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更多的服务岗位。从更长远来看,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将与创新有关。
有人说,创新只需要少数天才而非大量人口就能实现,但这种观点显然与历史趋势相悖。人类在创新方面正在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本和人力资源,而且人口越是密集的城市与地区,其创新力越旺盛,这种趋势现在并没有放缓的迹象。
将来会有更多人具备参与某种形式创新活动的能力和意愿,其中既包括高技能工作(例如人工智能编 程),也包括低技能工作(例如游戏测试和电影评论)。未来更多人会具备这种能力,这部分要归功于电脑帮助他们提升分析能力。未来更多人会具备这种意愿,这是因为参与创新将带来乐趣和满足感。即使像电影评论这种看似轻松愉快的工作,本质上也是某种形式的创造性活动。
从长远来看,创新不光是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更是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人类对更多食物和住房的需求很容易饱和,然而人类总是有兴趣探索新的器具、新的故事或者新的游戏,还包括进行探索本身。如果人类不再有探索的欲望,那么人类文明将开始衰落。这个问题要比“休闲过剩”(失业)严重得多。
中国的婴儿潮与房地产
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其独特的人口结构,对全球资本市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中国的出生人口数量线中有一个凸起,即所谓的中国“婴儿潮”, 出现于1962~1991年(见图3-4)。在这些年份出生的人口,比接下来的20世纪90年代各年份多出40%。
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这些年份出生的人口明显下降了。1962~1991年,中国平均每年出生2200万人口。相比之下,1991~2015年,平均出生人口数量下降到每年只有1600万人。这种人口出生数量的变化,无论在绝对值还是在相对值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关于独生子女政策对出生于中国婴儿潮时期庞大人口产生的经济影响,许多经济学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
图3-4 1950~2015年中国各年份的出生人口数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
1991年以后,独生子女政策得到了严格执行。出生于中国婴儿潮时期的人们,通常只有一两个孩子,因此抚养孩子的负担就没有那么沉重。此外,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 展,这些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他们的储蓄率仍然可以保持很高。这也能部分解释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不同寻常的高储蓄率。
让我们做一些简单的计算。通常情况 下,一个人的储蓄率在50岁左右达到最高。对于出生于1961~1991年的婴儿潮一代来说,储蓄高峰应该出现在2012~2041年。如图3-5所示,家庭储蓄率从2002年的30%增加到了2012 年的40%,这是相当高的。如果不把人口因素考虑进来的话,那么如此高的储蓄率非常令人迷惑。中国的高储蓄率将会持续到2041年,这将给国际资本市场带来充足的资本。
因此,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将会拥有非常充足的流动性,因为中国需要为其巨量的储蓄寻找出口。中国婴儿潮一代需要在国际上进行投资,这意味着他们将来需要依靠其他国家的孩子为其养老。这依然是因为他们基本都只有一两个孩子,中国经济在2040年以后受累于老龄化,届时产生的收入不足以支撑婴儿潮一代的养老需求。
这就是为什么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国将会不可避免地输出大量资本到世界各地,而这将推升资本价格、降低利率。近些年来,美国向中国出售了1.2万亿美元的国债。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巨量的资本外流必然伴随巨大的贸易顺差。基于中国独特的人口结构这一视角,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可以得到部分解释。
图3-5 中国的家庭储蓄率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 ,Haver Analytics, Barclays Research,2013.
房地产行业也会受到人口的严重影响。虽然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有住房需求,但人们通常在30~45岁购买住房。大多数国家的人们在30岁左右的时候购买他们的第一套住房,当他们有了孩子之后会置换一套更大的房 子。到了45岁的时候,当他们家最大的孩子上了大学以后,他们通常就不再买更大的房子了。事实上,当孩子都离开家以后,他们会再换回一套较小的住房。有钱的老年人可能会买一个度假屋,但一般在45岁以后,人们的住房需求会萎缩。图3-6给出了美国各年龄段住房支出与非住房支出情况。
图3-6 美国的住房支出及非住房支出(分年龄组数据,2013年,单位: 美元)
资料来源:U.S.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December2015.
美国的婴儿潮一代出生于1945~1964年。假定他们在30~45岁购买住房,我们就会得出如下结论:2001~2005年,房地产市场将有一个繁荣期,而从2006年或者2009年则开始萎缩。现在再来看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的房地产市场泡沫和衰退,或许可以从人口数据中得到预测。导致危机出现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华尔街在预测房地产市场的时候未能充分考虑到人口因素。
日本是一个只出现过短暂婴儿潮的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日本的出生率迅速下降。由于人们房地产消费的高峰期是在45岁,我们可以推算,日本的住房需求将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这一时段与日本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的时机是一致的。
房屋往往有很长的寿命,因此对于新房屋的需求只能来自新增的住房需求。我们知道,日本的人口总量正在下降,所以其房屋的新增需求实际上为零或者为负。唯一的例外出现在东京,由于集聚效应,东京地区的房屋价格仍在上涨。而在其他所有城市中,住房需求的负增长将使得房地产的价格持续低迷。
现在,让我们再次运用人们一生中的购房需求模型,来预测一下中国在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们的住房需求曲线。中国大城市的住房需求将保持强劲的势头,一直持续到2025年。大城市由于具备充满活力的创新和创业机会,将继续吸引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们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一、二线城市(即排名前30位的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仍将保持强劲,整体住房需求将在2025年达到峰值,以后将会陷入停滞,因为届时大多数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将停止购买房屋。
人口与通货膨胀
对于许多行业来说,人们的需求高峰年龄都是在25~45岁。20多岁的年轻劳动者是重要的消费群体,然而他们的生产力和工资仍然很低。因此,一般来说,一个经济体一旦拥有数量庞大的20多岁的年轻人口,总需求旺盛与产能不足这两种情况会同时并存,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根据这一逻辑,其实可以准确地预测出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之所以出现高通货膨胀率,是因为当时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们正在进入劳动力市场(见图3-8)。
图3-8 美国的通货膨胀率(1960~2010年)
资料来源:World Bank,2015.
与之相反,当年轻人口由于低生育率而减少时,经济通常会处于缓慢增长和通货紧缩的状况之中。日本人口的老龄化迅速,年轻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因此,日本的经济没有增长且通货膨胀率为负,即通货紧缩。年长的劳动者,往往以牺牲年轻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从通货紧缩中获益。
首先,在通货紧缩的经济中,老一代储蓄的购买力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其次,在典型的日本公司里,名义工资很少会下降,因此,当货币的购买力增加以后,当前在职劳动者的有效工资将会上升。为了降低成本,公司不得不降低新员工的工资。这正是日本现在的情况,年轻劳动者深受经济停滞和通货紧缩的双重拖累。与30年前相比,当前的高薪全职工作职位要少得多,年轻人的收入和职业前景大不如他们的父辈,这 是“阻挡效应”的另一种形式。由此,年轻人创新创业的活力大不如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