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庞大的国家,中国与印度,百年来在经济、商业、政治上的较量一直是在暗暗的进行,边境问题则往往扮演其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当下,作为中美关系“压舱石”的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就更显微妙。所以,预测印度的未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关照中国的当下与未来。
多年来,有种盛行论调(并非只在中国盛行),印度这样多种族多语言的国家,成不了气候,不足为惧。甚至也就五六年前,印度不少工商界人士也感慨过,经济上,印度是赶不上中国了。
一说起印度,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还是脏乱差的街景,被挤爆的火车车厢,贫穷的下层种姓群体。但也是印度,有一个日益崛起的庞大中产阶级群体,庞大的海外留学生队伍,甚至,在跨国公司里,出现越来越多印度中高层,中国人在这个体系中却没那么如鱼得水。
所以,印度会超过中国么,能称霸世界么?
本篇文章,梁建章给出了他的解答。
让我们先讨论印度的人力资本。
图9-1标注的是2006年获得美国理工科博士学位的非美国裔的人数按照国籍区分所占的比例。一个国家在美国研究生院所获得博士学位的份额,可以很好地反映一个国家人力资本的实力。这一数字表明,被授予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人数几乎是欧洲学生人数的两倍。被授予博士学位的印度学生所占的份额比欧洲整体小,但比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甚至大于美国以外的美洲和非洲所占份额的总和。
以此作为未来GDP的预测指标,印度的创新将排在中国和美国之后,居于第三。一个国家从中等收入水平迈向高收入水平的驱动力在于创新,而创新取决于人力资本的规模和质量。因此,图9-1可以被视作未来主要国家GDP分布的预测指标。
图9-1 2006年按国籍授予理工科博士学位的非美国公民人数
注:共有25个学位被授予了来自美国之外的非美国公民。
资料来源:NationalScience Foundation,Scienceand Engineering DoctorateAwards:2009-10.
其他经济学家也做出了同样的预测。彭博社预测,未来15年,印度经济将保持每年7%左右的增速,经济总量翻两番,2030年人均收入将达到8000美元的规模。届时印度将超过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与中国相似,当印度到达中等收入水平时,将出现数以亿计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预示着印度将成为创新的沃土。印度的长期前景将更加光明。
2030年之后,与中国不同,印度虽然仍会相对贫穷,但得益于更庞大、更年轻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口红利,印度可以继续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比美国和中国更快的增长。从现在起的两代人时间里,印度的劳动力人口将比中国庞大得多,而青年劳动力的数量将达到中国的两倍。预计到21世纪末,印度经济将反超中国和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肯定有人认为上述判断很牵强,但这种发展趋势曾经得到过历史的证明。请关注中国和亚洲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在工业化后的增长史,观察其人均GDP的增幅。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洲四小虎的人均GDP从占美国的5%增长到50%,实现这一切的时间跨度还不足50年。中国的人均GDP的增长速度甚至更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30年间中国的人均GDP从美国的5%增长到20%。此外,中国极有可能在不到50年的时间内增长至美国人均GDP的50%。没有理由说,中国会是最后一个加入富国俱乐部的国家。
下一个国家,将是拥有大量高质量人力资本的印度。
印度的历史
如何解释印度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历史上的印度,曾经拥有和中国一样伟大的灿烂文明,位居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在过去的60年里,印度的民主制度平稳运行。但是,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为何印度是姗姗来迟的后发国家呢?
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印度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国家。相反,它是许多独立小王国的集合。我曾对工业革命始于西方、早于东方做出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体开始奋力追赶。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此时期采取了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而印度奉行的却是截然不同的自给自足的社会主义制度。
从政治意义上讲,尽管印度绝非苏联式的政权,但不可否认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印度实行的经济政策正是苏维埃式的中央计划制度。计划经济的政策给创新和创业加上了沉重的枷锁,比如许可证制度。如果希望经营企业,企业家首先需要获得许可证,而其获取成本通常极其巨大,有时干脆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外,根据一项初衷是帮助小型企业的法律,任何企业如果要扩大规模,拥有超过百余名雇员,就需要经过政府的特别审批程序。此外,不计其数的烦琐的法规政策,都成为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桎梏,比如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如果要解雇工人必须经过政府批准。因此,假设一家企业经营成功,想再扩大规模,扩大到一定规模后,突然面临不能解雇任何工人的情况(需要政府审批)。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不能解雇任何工人是很可怕的情形。由于这些条条框框,许多行业的企业规模很小,相当多的企业不得不冒着法律风险大量雇用临时工。
这从根本上扼杀了创新和创业的动力。而正是由于扩大经营规模的目标和潜在回报,激发了企业家创业与创新的动力。既然创业开公司没有发展前景,理性的聪明人会转行做其他工作。一旦企业成长失去动力,那么印度的最大优势——巨大的市场规模造就的规模优势也会消失殆尽。
我曾经对比过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纺织企业,结果发现印度企业的平均规模远比中国小得多,而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即大纺织企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小企业。中国的大型企业动辄有成千上万名员工,其生产率具有世界领先的竞争力,因此兼具大型出口商的身份。相比之下,印度几乎没有大型的纺织企业。当我问到印度企业家为何不扩大生产规模时,得到的答案是,现行的法律和法规更有利于小企业,在此背景下将企业做大的成本高昂。所以,与中国不同,印度没有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
印度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前所犯的另一个错误是,没有实行开放贸易。部分原因是国内企业的规模有限,无力在世界市场上竞争。为了保护印度的小企业,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外国直接投资在印度企业的上限不得高于50%,由此阻碍了许多跨国公司的投资。
与许多拉丁美洲国家一样,印度的进口替代战略惨遭失败。印度企业没有与世界同行的竞争机会,这进一步拖累了印度的追赶和创新战略。最后,限制性贸易政策不仅切断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还减缓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员、思想和技术交流。凡此种种,都对印度的创新和经济增长施以沉重打击。
1950~1990年,印度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只有3.9%;相比之下,1960~1990年,韩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9.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印度的人均收入与韩国不相上下,但是到了1991年,印度的人均收入仅为韩国的1/10。印度并不是深受错误经济政策之害的唯一国家,部分国家在某些时期也都有过糟糕的经济表现。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现了惊人的两位数增速,这与1991年前的印度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对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10年密切观察,印度终于下定决心开启自己的改革之路。但是,在其国内民主政治体制下,印度的改革之路比中国慢得多。直到2004年,经济学家辛格成为印度总理,改革步伐才得以大幅加快。在辛格任期内,几乎完全废弃了许可证制度。印度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大幅减少。大多数行业取消了对外资持股的比例限制。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印度经济增长步伐显著加快。近年来,GDP年均增长率为6%~7%,而在未来两三年,预计GDP增速有望达到8%~9%(见图9-2)。此外,印度出口和外汇储备也随之快速增长。
图9-2 印度GDP的增长率
资料来源:WorldBank,2015.
印度能否实现持续增长
正如本书所述,人力资本和市场规模才是推动创新的基本要素。近年来,印度的人力资本存量得以显著提升。自20世纪90年代改革以来,大学入学率从6%稳步提高到10%,印度现在每年输送超过200万名大学毕业生。按照美国最优秀的研究生院的生源指标来衡量,印度本土培养的大学生的素质过硬,是美国研究生院招生的最大来源之一。比如,印度理工学院享誉世界,每年培养数以千计的工程和科学领域的顶尖人才。
印度以其庞大的人力资本为杠杆,撬动了世界级的IT外包产业和服务业。IT服务的年出口额,已经从2000年的5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超过200亿美元(HyvonenandWang,2012)。印度在创新指数的排名上,遥遥领先于大多数同等人均收入水平的经济体。印度的风险资本投资迅猛发展,从2006年的7.18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44亿美元(见图9-3)。
图9-3 印度风险投资
资料来源:SnigdhaSengup“10YearsofVentureCapitalInvestinginIndia:TimetoPause,Reflect&Correct”.
规模优势
坐拥13亿庞大人口的印度,当然具有类似中国的规模优势。印度的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市场位居世界第二,印度的本土互联网企业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毫不逊色甚至拔得头筹(见图9-4、图9-5)。例如,在印度,电子商务巨头Flipkart正领先于亚马逊;主营出租车和汽车订购的Olacab,正与优步激烈竞争印度市场。如果换做小国,几乎不太可能发展起本土互联网公司。
图9-4 中国与印度:手机用户数量
资料来源:Official data from India and China regulators till October 2012.
不可否认,与高收入国家相比,印度在人均研发投入和人均专利等创新指标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要归因于印度仍然处于赶超发展阶段。
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吸收和转化已有的成熟技术,其实这一过程也离不开创业和创新,但不需要大量的原创研发。
例如,为了满足收入低人群的需求,印度本土电话制造商Mircomax将智能手机的生产成本压低到约100美元,结果该公司一跃成为世界排名前10的手机制造商之一。作为优步的本土竞争对手,Olacab不断拓展业务范围,从打车服务到人力车夫服务一应俱全,企业规模已经超过优步(印度)。本土版的空中住宿(Airbnb)OYO酒店,除了提供传统酒店业的服务,还兼营业主的房屋翻新,提供酒店管理服务。亿客行的本土竞争者Makemytrip,在酒店和机票预订服务之外,延伸出火车和公交票务服务。这些本地化技术和商业模式,都是为适应印度本土市场的创新产物。在印度巨大的市场的鼓励下,这些吸收和转化式的迅速模仿创新,均获得了商业化成功。
图9-5 中国与印度:互联网普及率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ITU),WorldBank, andUnitedNationsPopulationDivisio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