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本篇中,《超级投资者》专栏作者杨旭然将拆解企业利润,从利润来源到盈利能力评估,带你辨别真假成长型企业。
利润是企业的命脉。获得利润并逐步壮大,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
在阐释企业利润从何处获得,如何看待企业的盈利能力等问题前,我必须要说明一个观点:仅靠融资的支撑,不足以创立一个足够伟大的企业,没有真实的盈利能力,一切只能是空谈。
这源于新兴产业的一些长期烧钱、不赚钱的企业融资上市甚至是成为巨头;一些企业也会刻意宣传一种“去盈利化”的观点,标榜“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买单”。市场也逐渐认为,新兴产业的企业前期都需要大规模的支出和补贴,才能在未来的某一时间点获得利润。
这些看起来非常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思维,很容易得到一些不明就里投资者的认同。但事实的情况果真如此吗?
以最喜欢被抬出来举例的亚马逊来说,贝佐斯在接受了KCBP的800万美元融资之后,就很快将亚马逊推到资本市场中上市,之后大量的“烧钱”行为,都是建立在强有力的毛利润获取能力上,从来没有从一级市场再进行过大规模融资。
在更早些时候,上世纪初的新型产业包括汽车、通讯、石油在内,都是在风险投资完全没有发育成熟的时期就发展起来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行业发展的早期,产品就有了相对较强的盈利能力。
在这些强烈的对比之下,作为理性的二级市场投资人,更需要去依靠自己对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理解,来做出一个判断,亏损对于企业来说是否是必须的,如果是必须的,那么亏损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对于大多数的投资者来说,找到那些能够获得稳定利润的企业才是更加现实且稳妥的选择,而这正是本篇的目的。
利润从何而来?
垄断利润
能够获得最多净利润的企业,大多能够战胜行业中的其他企业,实现优势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获得垄断地位。反过来,在充分竞争的行业中,能够实现超额利润几乎不可能。
目前来看,芝加哥学派的观点更能帮助理解垄断企业。他们认为市场绩效起决定性作用,正是由于一些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取得更高的生产效率,所以它们才能获得高额利润,并因此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集中度的提升,最终让市场上形成了大企业和高集中度为特征的市场结构。
也就是说,这个观点认为是高效率造就了大企业,并最终形成了规模经济和规模壁垒,进一步阻挡了新竞争者进入摊薄行业利润。反过来看,垄断企业一旦失去了高效率,就会很容招致其他企业大举进入,抢夺利润。
对于投资者而言,我们不必了解企业实现垄断更深层次的理论基础,但是必须清楚一家企业的垄断地位,究竟是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得的,还是依靠行政命令式的限制,才得以保全自己的垄断地位。
中国不同于美国,有大量垄断企业都是发轫于早年垂直型国家经济部门,例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原本是石油部、石化部两个国家部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则是由最早的邮政部拆分功能独立出来的。
此类垄断企业经营效率较低,最终使其盈利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虽然没有人能够取代其位置,但人们仍然不愿将其视为“优质资产”。
另外,这些行政垄断型企业大多在估值非常低的传统行业,例如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绝大多数时间里的估值水平都并不高),因此即便是有些央企的盈利能力比较强,但也很难受到资金的追捧。
更加适合投资的,正是那些芝加哥学派口中,通过高效率的经营获得市场垄断地位的企业。虽然没有行政命令的保护,但这些企业通常都有同样高效的“护城河”来庇护。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由竞争市场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垄断企业,并非只有民营企业。事实上大量投资者耳熟能详的优质公司,都是各种类型的混合所有制国有企业,例如几乎垄断高端白酒的贵州茅台,实际上是贵州国资委下属企业,五粮液、万科等知名企业也是如此。
这些地方国企,或央企的下属公司大多成立在改革开放之后,基本上和民营企业的创业浪潮同时起步,身处充分竞争行业。最终能够获得成功,一方面来源于国企身份所带来的信用背书,另一方面,也和其本身较高的经营效率密不可分。
不管是格力、茅台还是万科,高效的企业经营和强大的盈利能力已证明了“英雄不问出身”,投资者也应该对其以更加公平、平和的心态去对待。
专注带来利润
熟悉巴菲特投资风格的人都知道,单一产品的企业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进行投资和收购的首选。可口可乐,箭牌口香糖等消费类企业,穆迪、维萨为代表的服务型机构,甚至是重资产的代表铁路公司都是如此。
这些企业常年向市场提供单一且稳定的产品,并且在各自领域基本实现了寡占,可以实现稳定的利润输出。在美国这种成熟的资本市场,这不仅意味着股价的持续上涨,还意味着远超平均水平的分红收益。
在国内,各种酒类企业都是单一经营的优秀代表,特别是白酒与家电类板块的各个领军企业,由于其强大的盈利能力,长期受到资本关注,成为了A股历史上给投资者带来回报最为丰厚的板块,历经多轮牛熊交替始终屹立潮头。
专业型公司在面临经济下行周期或者行业动荡时,往往可以有很好的表现,这一方面是由于多年来在行业中的积累,可以让企业拥有更加稳固的地位(包括品牌与产业链等因素),另一方面,相对紧缩的战线,意味着在危机时期,对于资金的需求量相对比较少。
比较近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浙江民企盾安集团。这家企业是国内规模较大的多元化企业,据介绍主营业务包括了“以制冷产业为主体,人工环境设备(中央空调)、精密制造业(制冷配件)、民用阀门、特种化工(民爆器材)、房产开发、食品加工等产业”,并自豪的宣称自己是集科、工、贸于一体的现代无区域企业集团。
但就是这样一家看似“无所不能”的企业,在2018年遭遇了严重的经营危机。2018年5月,盾安集团由于发债融资困难,陷入资金流动性困局,面临450亿债务危机。随后,不得不以“金融安全”为由头,要求政府和银行机构提供支持,并且大规模缩减战线,变卖资产和股权。
在大洋彼岸,类似的戏码也在上演。曾经辉煌无比的通用电气(GE)在美国资本市场大牛市中陷入困境,曾经缔造辉煌的“数一数二”战略和产融结合模式忽然不再奏效了,2017年道琼斯指数上涨25%,GE股价却下跌了45%,2018年上半年又继续大跌30%左右。
究其原因,核心在于利润的下滑,其中对阿尔斯通的收购导致电力部门亏损、金融业务都是形成亏损的重要原因。虽然包括医疗部分、贝克休斯油气部分都获得了盈利,但仍然难以覆盖业绩下跌的部分。GE的多元化战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因此被迫出手了一批资产。
实际上在2017年左右,GE卖出了大量资产,包括家电、照明、并且计划出售医疗保健业务、贝克休斯的油气业务(这两项甚至是盈利的资产),来进行瘦身,将业务更加聚焦于能源与航空领域,以扭转颓势。
多元化的标杆企业GE尚且如此,中国更多没有如此强大管理能力的企业,也只有在选择更加务实的专业化道路时,才能够真正获得市场的寡占地位,并给投资者带来超额的回报。
没有专注,企业就难以获得垄断收益。
利润表里的关键数据
净利润:考量大企业
赚钱是一家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可以说,对净利润的考量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对那些规模大、较成熟的企业来说,因此需要将其放在所有需要观察的财务指标的第一位。
净利润是衡量一家大型企业综合实力最有效的指标之一。实际上,企业市值的决定因素,就是每年的净利润与市盈率估值水平的乘积。从这个角度看,对于企业盈利能力来说,不论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净利润的总额可以在衡量一家企业规模体量的同时,体现出其运营的健康情况,例如苹果公司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虽然在世界五百强中并没有名列前茅,但是在按照净利润进行排名的时候,大多可以排在全球的前两位。
在中国,如果按照净利润的情况来给企业排名,我们可以获得一份最赚钱企业的排名。这些企业看起来以金融、地产、汽车、BAT三巨头和大型品牌企业为主,他们共同的身份,除了银行之外,就是所在行业最优秀的企业。
显然这些都是非常具有投资价值的成功企业,包括BAT、中国建筑、贵州茅台、中国神华、宝钢股份、格力和美的等等,能够在全国净利润排名靠前的非银行企业上市公司,都是在历史上有非常卓越表现的企业代表。
即便是因为牌照管制导致的大量规模庞大的银行,同样也因为股息率高、股价表现稳定强势而被很多大资金投资者所青睐。
相比而言,在中国,大量的传统制造业公司、互联网公司和服务业公司,每年年报都只能曝出非常难看的净利润表现,就反映了行业竞争过于激烈的现实,而这里很少有企业能够成为良好的投资标的。
因此,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所有有关净利润的排名,净利润绝对值排名靠前的,绝大多数都是值得投资的标的,特别是反应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扣非净利润”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更应该重点关注。
另外投资者应该摒弃传统的以营业收入来评判企业的各类榜单。简单的以营业收入作为标尺,在很多时候时候都不能反映出企业经营情况的好坏,因此相比净利润,市值和营业收入的关联度要弱不少。
即便是大型垄断企业,也应该以净利润对其进行严格的考量。历史上有大量的垄断企业在最终溃败的时候,都体现在因为种种因素(包括成本过高或需求的持续下降)的作用下,无法赚到必要的净利润,最终走向溃败。
考核企业的净利润,要以变化的角度去看。对于投资者来说,任何单独一年的净利润数额,都不足以判断一个公司是否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如果仅仅静态的考虑企业某一年的净利润,这个数字的意义就会弱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短时间内大幅度的净利润增长,在大多数时候很难持续下去,这种股票在遭遇均值回归的时候,往往会形成比较大幅度的下跌。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有短期政策红利、或强周期性行业中。
以天齐锂业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生产商之一,受益于新能源概念大火、国家补贴、及并购等因素,2018年的净利润22亿元。然而2019年,锂矿供应过剩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补贴退坡,导致锂价不断下跌,这也严重影响到天齐锂业,加之本身的债务压力,其最新披露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净利润1.39亿,同比下滑九成。
连续多年的净利润持续稳定增长,才能足以让我们明确判断出公司所具有的长期竞争优势。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净利润增长最健康的状态,就是常年保持在20%左右的稳定高速状态。一味的追求净利润高速增长,对于投资来说也是一种风险。
另外,如果在某一年或者某一个季度,企业的净利润数据或者是增长情况出现了连续下降之后的拐点,投资者应该对其进行重点的关注,同样,如果在某一年净利润的总量或者是增速在连续上涨之后出现下降的拐点,那也应该谨慎面对其后市表现。
利润率:鉴别真假成长股
利润率是衡量一家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对一些净利润规模尚不够大的企业,用利润率去衡量,可以避免出现遗漏的情况。
而如果一家净利润规模庞大的企业,同时能够保证较高的利润率的话,那就更具备极佳的投资价值。
如果不考虑营销费用、各项企业经营成本,单独将目光放在产品的盈利能力上的话,毛利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通过对企业毛利率的观察,可以直接观察出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通常来说,除了医药和互联网行业,毛利率在40%以上的公司,一般都具备某种持续竞争优势,而毛利率低于40%的公司,则一般都处于高度竞争的行业,因为竞争会削减行业总利润率。如果一个行业的毛利率低于20%,则意味着这个行业存在着过度竞争,行业内的企业大多缺乏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另外毛利率和毛利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用来鉴别真假成长股。净利润可能会因为多种原因(包括激进的财务策略,不断投入再生产,高额的税收)等因素出现失真,但毛利率和毛利润可以直接体现产品的盈利能力。
成长型的企业往往需要将营业收入与利润进行再投资,通过不断加码来获得更多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甚至在很多行业中市场空间和份额比利润更加重要,但企业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是相对独立的。企业产品如果受欢迎,竞争力强,那么它自然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导致毛利率提升。在此基础上的成长才是健康、可靠的。
如果一家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卖不出高价格,只能依靠价格战和补贴进行“强攻”,那么这种倒贴钱做出来的营业数据增长,就是非常不健康的,即便以此获得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也往往会在提价保利的过程中迅速降低乃至消失,并吸引到大量竞争对手出现,这就是典型的伪成长企业。
以有科技白马股之称的浪潮信息为例。虽然其服务器产品在细分领域出货量占据中国首位,但在整个产业链中话语权较小,议价能力低。浪潮信息在2015年-2018年营业收入增长分别是25.14%、101.21%、84.17%,但同期的毛利率却从15.48%下降至11.02%(来自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这种局面意味着增长难以持续。2019年其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扣非净利润都开始快速下滑。
相比于毛利率,企业的净利润率往往要低很多,因为各种产品生产成本以外的花费,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数量巨大且不可避免的。通常来说,净利润率能够达到20%或者以上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其盈利能力都可以称得上是非常强劲,属于金字塔尖级别的优质企业,值得投资者长期关注。
但如果一家企业的毛利率与净利润率之间的差距相差过大的话,就需要投资者警惕了,这很有可能是一个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利润,而强行降低产品成本或者采用不正当手段生产劣质产品,同时采用大规模的营销和广告投入策略强行拉升销量。这种产品可能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名气,但随时可能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而爆发危机。
如果一家企业的毛利率或者净利润率高于行业内的平均水平,那么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家企业是值得关注的。但同时投资者必须考虑造假的可能性,因为一家企业如果在行业中不能排到前三的位置,理论上它获得额外高的毛利率、净利润率的可能性并不高。
也就是说,对利润率的分析,一定要结合企业在行业中的表现和综合实力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
#下篇预告:
本篇提到,“企业市值的决定因素,就是每年的净利润与市盈率估值水平的乘积。”下篇将详细探讨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分别应该如何估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