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是有限资源的取舍,更准确地说,就是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它会极大地影响到企业的前途命运,不可不察。
创业初期,华为的主营业务是代理销售程控交换机。当时,我国市场对固定电话的需求刚开始爆发,老百姓家里想装部固话,都得送礼走关系,因此,作为电话网络交换设备的程控交换机,也跟着水涨船高。华为作为赚差价的中间商,很容易地就赚到了第一桶金。
如是两年之后,任正非却决定放弃这种商业模式,转向自主研发。对此,从员工到合伙人都很不理解:为什么放着容易的钱不赚,非要冒很大风险去搞自主研发?
别人不理解,但任正非却已想得很清楚:做代理没有未来,不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在任正非的坚持下,华为转向自主研发。这次转型很关键,很辛苦,也很成功。1995年,华为已凭自主研发的交换机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当年营收15亿元。
这样的战略决策,32年来,华为做过很多次,且多数都是成功的。它是怎么做到的呢?支撑它这么做的战略思维和底层逻辑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主要从机会驱动、聚焦主航道、技术和创新驱动三个方面,给大家分享一下任正非的战略思想和对创新的认知。
一、机会驱动
1998年,乔布斯回归苹果的时候,《好战略,坏战略》的作者理查德·鲁梅尔特问他:
“你将如何撼动微软和英特尔的标杆地位?你制定了什么战略吗?”
乔布斯说:“我在等待下一个大机遇。”
现在,我们知道,乔布斯等待的这个机会就是移动时代的到来。
1996年,起草《华为基本法》的时候,六位人大教授与任正非一起对华为公司的价值分配原则进行了排序:当时排在首位的因素就是机会。
这里的机会驱动并不是机会主义,而是顺势而为,抓住机会红利。华为在规模尚小的时候,就提出了成为世界产业领导者的目标,那是1994年,华为的营收只有14亿元,是当时联想的五分之一。
在那个时候,想实现成为产业领导者的目标,华为面临着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追求市场领导地位之间的矛盾。任正非一针见血地给出了答案:抓住战略机会,花多少钱都是胜利,抓不住战略机会,不花钱也是死亡,靠节约是节约不出来华为公司的。
任正非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是“高科技企业的机会是大于成本的”,为抓住机会所造成的成本上升和利润暂时的下降都是可以接受的。
华为的经营模式,就是抓住机遇,靠高投入的研发取得产品技术的领先优势,然后通过大规模的市场营销,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正反馈的良性循环,充分获取“机会窗口”的超额利润。
二、聚焦主航道
在任正非看来,管理者最容易犯错的一个错误,就是假设自己比别人聪明,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做好,这是不可能的。
华为的战略指导思想就是聚焦主航道,做自己擅长的事。对于如何聚焦主航道,任正非的战略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聚焦战略。聚焦战略,在华为也被称为针尖战略、压强原则、力出一孔,意思是把资源集中在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华为基本法》说:“我们坚持压强原则,在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
聚焦战略、艰苦奋斗和自我批判,被称为华为走向胜利的三大法宝,值得中国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们深思。
二是长期主义。任正非经常给员工讲龟兔赛跑的故事。他认为,龟兔赛跑比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并要求员工学习乌龟的精神,拒绝投机。
1995年,华为决定进军海外市场,任正非告诫员工,要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拒绝机会主义,不要有捞一把就走的打算。当时,华为没有什么名气,订单接得非常少。在俄罗斯市场,整整5年时间,华为只签订了一单生意,价格为38美元。这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但华为就是忍受了下来,没有退却,也没有偏离航线。
三是不放弃低端。在华为,任正非一直强调,在争夺高端市场的同时,千万不能把低端市场丢了。低端产品可以不赚钱,但是不能放弃,因为低端产品是护城河。华为就是从低端市场聚集了能量,才能进入高端的。所以,任正非一再强调,要守住低端,防止别人用华为的方式打败华为。
三、技术和创新驱动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企业想要基业长青,就得拥抱变化,不断创新。
华为曾是一家营销驱动的企业,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凭借低价策略和优质服务,逆袭了不少国内外的大公司。但任正非也明白,没有领先的技术,光靠价格低和服务好,只能混在低端市场,这是没有前途的。所以,华为很重视研发,无论有钱没钱,都在研发上维持着高投入。为了使得整个公司更有前瞻性、更重视技术创新。1995年之后,华为更是大幅度减少了市场出身的干部比例,增加了研发出身的干部比例,把华为从一个由营销驱动、机会驱动的公司,转变为靠技术和创新驱动的公司。
华为的创新,跟我们经常听说的“谷歌的创新”,不太一样。在任正非思想的指导下,华为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以客户为中心。客户需求和技术优先之间,战略上应该如何权衡?这个问题,任正非很早就给出了答案——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需求是发明之母,企业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今天的华为,光研发就有8万多人。位置决定脑袋,当你有一个锤子的时候,看啥都是钉子。研发人员往往会本能地倾向于技术导向,如果不加以约束和引导,很容易做出技术先进但客户不需要的产品,从而给企业造成沉重的代价。
多年来,华为一直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那就是许多研发的视野,被局限在了迎合客户,而非引领客户上。对于公司而言,这也是有风险的,一旦遭遇颠覆性创新,公司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对此,在2013年的EMT办公例会上,任正非强调说:“我们以客户为中心讲了很多以后,可能会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会忽略以技术为中心的超前战略。将来我们以技术为中心和以客户为中心两者是拧麻花一样的:一个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来做产品;一个是以技术为中心,来做未来架构性的平台。”
二是高投入。创新没有捷径,投入和产出大体上呈正相关关系。只有投入真金白银,才有可能换来领先的科研成果。这一点,任正非非常清楚。在创业早期,他就确定了华为公司要按大于10%的销售收入拨付研究经费,直到今天,这个规定都没有改变。
2018年,华为研发投入1015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4.1%,是研发投入最多的中国公司,在全球范围排第五。今天,华为领先全球的5G技术,核心专利数量全球第一的成绩,就是高投入战略的回报。
三是微创新。互联网从业者喜欢讲的颠覆性创新,但任正非并不喜欢,他更推崇的是微创新。在他看来,在人类创新史上,颠覆性创新是很少的,绝大多数的创新是连续性创新。因此,他要求华为的主要资源,要分配到延续性创新上,只用少量的资源支持颠覆性创新。
四是重视知识产权。2003年刚开年,华为就遇到了麻烦事,思科公司认为华为侵犯了思科的知识产权,将华为告上了法庭。一时之间,华为处在了风口浪尖。虽然该专利侵权案最终以和解告终,但此事为华为敲响了警钟。任正非也因此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开始下定决心在华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从那以后,华为向西方科技公司支付了大量的专利许可费用。更重要的是,华为为了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组合,并使自己在与其他拥有知识产权的公司的谈判中更具优势。华为还专门调整了研发工作的流程,将提交专利申请作为研发团队关键绩效指标,并嵌入到研究人员个人的绩效评估中。到今天,华为已成为通信行业拥有知识产权最多的公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