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张贝贝
头图 | 视觉中国
核心看点:
时代虽变,但中国CXO企业不会被轻易替代;
未来降价、裁员,或成为CXO行业“新常态”;
企业寻找新的业绩增量是重中之重;
2024年是行业变局之年,也是过渡阶段。
近期市场回暖,国内CXO板块也开始活跃。
尤其在药明康德中报披露在手订单超预期增长,以及国内创新药政策陆续落地下,市场情绪更是得到了提振,连续几天活跃度靠前。
但不可忽视的是,2024年或许是国内CXO受到挑战最大的一年。
上半年,几大头部CXO公司的营收、利润几乎全部遭遇同比下滑,就可侧面验证上述判断,并揭开了CXO行业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的事实。
如药明康德出现近年来表现最差的一次半年报,营收、利润均有8%以上的同比下降。要知道,即使三年新冠疫情期间,其也未出现过营收、利润双下跌的情况。
同时,凯莱英、康龙化成也预计营收、利润均出现同比下滑,且利润预计分别会出现60%以上和30%以上的同比下降;而昭衍新药不仅营收同比下滑,利润更是处于亏损状态。
(资料来源:各家公司公告)
内忧外患,是国内CXO行业业绩滑坡的重要原因。
国内聚焦源头创新、国内外医药一级投融资下滑等,导致国内和跨国药企新药研发管线推进缓慢,甚至砍掉部分管线,能外包给国内CXO行业的订单需求减少;再加上以美国《生物安全法案》事件为代表的制裁风波不断,也影响了美国客户向国内CXO企业的订单外包等。
国内CXO企业前期订单接不过来的黄金发展阶段已经过去了,“僧多粥少”的时代来临。
关键是,当下环境下,国内CXO还有关注的价值吗?未来CXO们又将何去何从?详见下文。
中国CXO企业不会被轻易替代
从商业模式看,CRO类似“私人定制服务商”,只不过承接的是药企关于新药研发/生产部分环节的外包定制订单。同时,不论新药研发成功或失败,药企均需要向CXO企业支付费用,使得CXO企业具有较高的业绩高确定性。
同时,在人类对健康需求不断提升,以及全球及国内鼓励创新药的大趋势下,药企对于创新药的研发投入会持续;且药企为了加快新药研发进程、降低成本,将新药研发部分环节外包给具有降本增效优势的CXO企业的需求也会持续存在。
从这个维度看,CXO在全球制药行业中仍有存在的价值。
(资料来源:美迪西招股书)
需注意的是,虽然美国《生物安全法案》将矛头直指中国CXO,但断崖式脱钩并不现实。
仍记得,今年5月初美国BioCentury所公布的行业调查数据:
在美国1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中,接近80%的企业表示与中国CXO企业有业务合作。且调查多数受访者表示,更换CRO业务合作时间需要6年,更换CDMO合作业务需要8年。
所以,离开中国CXO公司后,美国本土的药企反而是最先受到冲击的。
且与全球CXO公司相比,中国CXO成本低,效率高,服务好,并且在与海外药企长期合作中已积累了信任优势。若强制切断合作,药企面临外包成本增加,研发现金流减少,以及创新药上市价格提高,销售难度加大的结果。
可能有朋友会说,海外药企不是正在寻找来自印度的替代CXO供应商吗?妙投认为,短期内难替代。印度用工成本虽也有优势,但质量问题一直被市场诟病,且大规模产品响应、交付能力情况也需要时间去验证磨合,其替代国内CXO并没有那么容易。
所以,虽然内忧外患、不愁订单的时代已过,但中国CXO在全球制药行业中的竞争优势仍在。
只不过,竞争会更加激烈。
接下来依托CXO企业财报情况,对未来的产业发展变化进行推演分析。
降价、裁员,或成为“新常态”
回归业绩本质,中国CXO业绩增长的支撑是“药企订单的承接和交付”。
在“僧多粥少”的全球大环境下,订单抢夺是未来的大趋势。而中国的价格战比拼只是全球CXO竞争加剧的一角,只不过我们身处国内市场,对于国内价格战更有感觉罢了。
所以不仅有药明康德国内市场的动态定价,以及美迪西2023年度药物发现与药学研究的订单价格有1/3的同比下降等,海外CXO巨头包括龙沙(Lonza)、康泰伦特(Catalent)、查士利华(Charles River)以及Medpace等也均陷入惨烈的竞争环境。
从全球CXO巨头的业绩、订单承接以及产能变化情况,可见一斑。
今年1月,全球CXO巨头生物药生产外包服务商龙沙(Lonza)计划关闭广州工厂,多家媒体消息称其闭厂的主要原因是,接不到订单。
仅一个月后,康泰伦特(Catalent)也以被诺和诺德收购的命运告终。实质上,2022年起,康泰伦特就开始缩减部分扩张的“规模”,裁撤数百个岗位,暂停某些工厂的建设了。
同时,查士利华(Charles River)则连续两个季度营收出现下滑。2024Q1、2024Q2的营收分别出现1.7%和3.2%的同比下降。且管理层认为下半年中小Biotech的需求复苏不足,以及大药厂采取预算紧缩和管线优化会带来外包需求趋势疲软等,将2024全年营收同比增速由之前预计的正增长1%-4%下调至负增长2.5%-4.5%。
还有2024上半年美国CXO龙头公司Medpace的营收虽仍保持16%的同比增长,但却未达预期,因为过去3年Medpace的营收增长均在20%以上。管理层交流会上表示业绩不及预期的原因,主要是六月份的订单取消量不成比例地高。
且财报中,Medpace下调了2024年业绩指引,全年营收从之前预测的21.5亿美元-22亿美元下调至21.3亿美元-21.8亿美元。7月23日财报公布后,Medpace股价直接暴跌18%,创下近一年股价新低。
(资料来源:医药经理人)
所以,在全球药企研发态度转向谨慎,并影响到了CXO订单承接和业绩增长的情况下,未来通过降价进行订单抢夺或是大趋势,中国CXO身处全球市场也难独立其身。
则,中国CXO如何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将成为订单抢夺的关键。
目前看,AI赋能是有助力效果的。
药明康德管理层在今年中报业绩交流会上表示,由于生产和实验室方面自动化能力提升(AI赋能),使得人员利用效率提高,各个业务部门都在提效,所以有一定裁员。
分析财报看,2022年以来药明康德员工数量虽然在减少,但人均创收/创利并未有大的趋势变化,2023年度仍是增长的,2024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多。且整体净利率仍在增加,分别为22.62%、24.05%和24.83%,可看出AI赋能的有效性。
而药明康德作为中国CXO的领头羊,其一举一动都被追随模仿,未来通过AI赋能进行裁员降本和提高效率,且保持利润率稳定的方式,或会被更多中国CXO企业采用。
则,未来CXO企业的降价、裁员或成为“新常态”。但这并不是坏事,只是倒逼CXO企业转向更高质量发展罢了。
当然,除上述存量市场的订单抢夺之外,寻找更多潜力业绩增量也是重中之重。其中,潜力业绩增量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拓展更多的潜力市场,并找到更多新的客户;二是,中国CXO拓展新疗法药物的业务类型等。逐一分析如下。
潜力市场拓展:新加坡或是首选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全球生物制药创新药市场以美国为主导,2022年占销售额的61%;欧洲主要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合计占有17%的份额,而日本(5%)和中国(3%)等亚洲国家在市场份额中位列前五。
所以,中国CXO目前开拓的市场主要包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日本等国家。
显然潜力市场是除上述存量市场之外的区域。
怎么选?
中国CXO头部企业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康龙化成等,已为其他CXO的潜力市场拓展提供了方向,那就是东南亚区域的新加坡,可重点关注。上述企业今年持续推进新加坡的布局。
为何是新加坡?总结原因主要有三点:
1)新加坡相对政治中立,可降低国内CXO因地缘政治摩擦导致的客户流失风险;
2)东南亚国家中,新加坡凭借完整的产业链体系、高度受国际认同的监管标准等,吸引了很多海外药企布局,其可作为支点辐射东南亚市场。且由于没有人种差异,部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新药临床数据认可度较高,国内CXO在此处有望承接到新的海外药企订单。
3)国内药企出海转移也开始倾向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CXO企业追随布局有望抢夺更多订单。据方正证券,东南亚因基础薄弱,医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君实生物、百济神州等国内创新药企积极出海东南亚。
除此之外,在下游药企布局的管线竞争越来越“卷”大背景下,差异化布局“新量业务”且与原有业务协同发展较好的企业,抗风险能力优势也凸显。
主动跳出业务“舒适圈”,或是上策
国内大部分CXO企业聚焦化药小分子业务,在前期不缺订单的黄金发展期,只需对现有业务加码产能扩充,交付订单就能支撑业绩持续高增。
但在当下“僧多粥少”、订单需抢夺的市场中,主动跳出化药业务“舒适圈”,差异化拓展新领域的业务布局,或才能带来更多业绩增量和行业竞争力。
只不过,新量业务的发展需要企业具备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敢于尝试推进的魄力,要不然就会错失机遇或出现布局效果不好的情况。
如被司美格鲁肽带火的多肽药物领域,虽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凯莱英、九洲药业、博腾股份等企业均有布局,但似乎药明康德享受到的红利最大。
财报显示,在市场对GLP-1多肽类药物的热捧下,2024年上半年药明康德TIDES业务(主要为寡核苷酸和多肽)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57.2%。
而其他几家虽有订单成交,但均未对多肽该项业务收入单独披露,说明金额还较小,推进慢于药明康德。这也是今年上半年,药明康德业绩波动小于同受新冠大订单扰动、且有多肽等新量业务布局的凯莱英、博腾股份,甚至强于康龙化成(不受新冠大订单扰动)的重要原因。
但为何只有药明康德享受到的红利最大?
这离不开药明康德“端到端的研发、生产全产业链”的业务布局,简称“CRDMO业务模式”。
CRDMO业务模式下,药明康德通过早期阶段研发服务为客户赋能,与客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进而在产品后期开发及商业化阶段获得更多的业务机会。同时,公司通过早期研发服务询单,可较好把握下游药企新的研发需求。
所以,药明康德主营虽为化药CXO业务,但却从2018年起就前瞻性进行多肽药物的业务布局,并推进产能建设,在国内多肽业务上排名靠前。2024年1月,药明康德的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体积增加至32,000L;凯莱英多肽业务反应釜体积预计在2024年6月底才能达到14,250L,而其他几家暂未看到反应釜产能披露。
(资料来源:Choice数据)
则,中国CXO业务进行端到端的业务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以及进行新疗法药物布局,或能带来更多业绩增量。
那么,关键在于中国CXO已有企业对潜力市场拓展、新量业务等进行布局应对的情况下,为何业绩还“清一色”的陷入同比下降的局面?
2024年:是变局之年,也是过渡期阶段
俗话说,一枚硬币具有两面性。
年初至今,美国生物安全事件的持续反复,不仅对中国CXO的美国客户订单有扰动,该事件也给中国CXO提了醒,优化企业内部客户结构迫在眉睫,不能过度依赖某一个区域客户,无论其在全球制药市场上份额多大,全球多区域竞争或成为中国CXO未来的主线。
2024年,注定是中国CXO产业发展发生变局的开始。
但要注意,凡事需要时间,中国CXO的客户结构调整也需要时间。
虽然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凯莱英等企业加大了对美国外的其他区域布局,但从订单承接到交付最少也需要3个月时间,即1季度承接的订单,最快交付在2季度,甚至会在3季度、4季度等,故2024年是过渡期,仍会受到之前客户结构的影响,呈现到业绩上也是如此。
且由于中国CXO几乎都有海外客户的收入贡献,2024年还是可能受到美国生物安全法案事件的扰动。如药明康德中报提到,美国拟议法案影响,高端治疗CTDMO业务新签订单不足,收入不及预期;以及今年上半年剔除新冠大订单外,美国常规客户收入同比下降1.2%。
同时,由于药明康德、凯莱英、博腾股份于去年3季度才完全交付完毕新冠大订单,所以今年前三季度上述企业仍会受到大订单带来的业绩高基数扰动,2024年关于新冠大订单对中国CXO的扰动也是过渡期阶段。
除此之外,全球投融资环境还未改善。
虽然随着美国通胀持续降温,美联储于今年9月降息已是大概率事件。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FedWatch工具,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达70.5%,降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为29.5%。
但即使美联储于今年9月份或者延后至4季度降息,带来流动性的改善,促使医药一级市场投融资回暖和药企研发投入的趋势回暖,并带来CXO的订单需求提升,更多受益也是在2025年及之后年份。
所以,2024年在资金流动性和全球药企新药外包需求改善方面也是过渡期阶段。
从上述讨论可看出,在地缘政治风险扰动、新冠大订单以及全球投融资环境还未改善的情况下,中国CXO更多是承压前行,这也是今年1季度甚至是上半年业绩表现较差的重要原因。
(资料来源:Choice数据)
总结看,中国CXO凭借成本更低、效率较高,以及与海外跨国药企多年合作磨合,交付能力较强(交付周期、交付的产品质量等)的情况下,不会被海外CXO轻易替代。但2024年是变局之年,CXO企业谁活得更好,关键要看“出海”和“新增业务”的潜力增量发展。
即,能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机的企业,才有机会穿越行业周期。
重点跟踪指标如下:
1)新签订单能持续保持增长;
2)出海潜力市场拓展以及全球多区域客户的结构平衡调整;
3)新增业务的拓展及收入贡献的增长情况等,如新业务能保持50%+以上的增长,显然能拉动当下CXO的整体业绩。
4)财报显示,CXO企业的业绩出现逐季改善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