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第五篇 | 如何构建创新型组织
2020-05-11 16:27

第五篇 | 如何构建创新型组织

文章所属专栏 颠覆性创新方法论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11:30

所有的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的团队是一个创新型组织,通过持续创新,为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竞争优势。

 

能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包括那些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大公司,也经常因为各种原因陷入创新者的窘境。就像我们在本专栏前言部分说过的那样——组织更擅长的是执行流程,而不是从事创新。

 

不过,还是有一些公司在创新方面做的很不错,比方谷歌、苹果、亚马逊,中国也有腾讯、阿里巴巴,成立多年之后,仍然保持着极强的创新能力。

 

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就是这些公司都构建了能够促进创新的创新型组织。

 

它们是如何构建创新型组织的呢?在克里斯坦森看来,主要有三点。

 

一、管理者必须是创新者

 

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都有一个很懂创新的CEO,比方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特斯拉……想想就能明白,如果CEO本人是个守旧派,创新业务是很难在公司发展起来的。

 

微软是PC时代绝对的王者,在2000年时,它的市值就已高达6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的公司。从那之后,微软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呆了很多年,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

 

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微软落后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当时微软的CEO鲍尔默是个因循守旧的人。在PC时代,鲍尔默的KPI相当优秀,他推动了Windows和Office业务的稳定发展,微软在他的领导下营收上涨了4倍,利润上涨了近10倍。

 

如果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到来,鲍尔默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CEO,但问题就出在它来了。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后,鲍尔默仍然坚持Windows为中心不动摇。当时,微软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切有可能损害Windows作为公司品牌和主营业务的行为都应该被禁止,这种组织心智硬生生地将微软限制在Windows的认知囚牢之中。

 

2014年初,微软的市值已经不足3000亿美元,惨遭腰斩。所有人都意识到,微软不行了。

 

危急时刻,微软云计算业务的负责人萨蒂亚·纳德拉临危受命,接替鲍尔默出任微软CEO。他改变了微软“一切以Windows为核心”的固有观念,将微软发展的重心从PC端转移到移动端,并转身拥抱云服务。

 

为了让微软忘记过去,纳德拉干脆取消了Windows部门。这种背叛过去的行为,最终拯救了微软,2018年,微软从苹果手中夺回了世界最有价值上市公司的称号。

 

微软两任CEO的故事告诉我们:企业首先得有一个鼓励创新、拥抱变化的CEO,创新才有保障;否则,即便像微软这种曾经引领创新的公司,也能变成一个顽固守旧的组织。

 

二、寻找创新人才

 

对于创新,重要的因素是人。

 

没有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可能至今都没有被提出;没有乔布斯,智能手机也会迟到好几年。要多雇佣那些可以“一个顶很多个”的创新人才,这些人自带创新能量,能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接下来,我们讲一个拉塞特的故事,以便你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1979 年,22岁的拉塞特加入迪士尼。打了几年杂之后,他决定要做点什么了。1983年,拉塞特向上司建议制作一部名为《电器小英雄》的动画片,并提出要在动画片中将电脑动画技术和手绘动画技术结合在一起。

 

上司根本无法理解拉塞特的“狂想”,在拉塞特提案后不久,时任迪士尼动画负责人罗恩·米勒就把拉塞特叫到了办公室:“约翰,你的项目现在已经完成了,所以我们之间的合作也到此为止。”

 

拉塞特被炒了鱿鱼。

 

1984年,拉塞特加入了皮克斯动画。皮克斯动画大家都知道,它的老板,就是大名鼎鼎的乔布斯。

 

在皮克斯,拉塞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我们熟悉的《玩具总动员》,就是拉塞特在皮克斯推出的,它打破了传统迪士尼动画的故事类型,重新定义了动画行业。

 

当拉塞特在皮克斯大放异彩的时候,迪士尼动画却发展得越来越艰难。2003年,迪士尼对动画部门进行了大裁员,失去工作的人数超过了四位数。

 

2006年,迪士尼以 74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皮克斯。时隔 20 年,当年被炒鱿鱼的约翰·拉塞特由回到了这里。此时的他,再也不是当年那个被上司视为大逆不道的小伙,而是迪士尼的拯救者。

 

入驻迪士尼之后,拉塞特对迪士尼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迪士尼的动画业务也渐渐有了起色。从 2010 年开始,迪士尼陆续推出了《魔法奇缘》《无敌破坏王》《冰雪奇缘》《超能陆战队》《疯狂动物城》等影片,许多人心目中的那个动画圣地,好像又回来了。

 

乔布斯曾说过,一个出色的员工,可以顶50名平庸的员工。对于迪士尼而言,一个拉塞特的价值,胜过整个动画部门,只是他们当初并没有意识到。

 

三、构建创新型组织

 

前面两点,我们讲了创新型组织里面最重要的两个元素——创新型CEO和创新型人才,缺少了这两样,创新型组织将名不副实。

 

没有创新型人才不行;有了创新型人才,如果不能把他们很好地组织在一起,做到人尽其才,创新者组织也是名不副实的。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拉塞特,是个人才,但迪士尼不会用,因此,当时的迪士尼也不是创新型组织。

 

通过文化、流程、有效沟通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和个体创造力的过程,就是在构建创新型组织。因此,构建创新型组织,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每天,组织里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在构建或者在破坏组织的创新能力。

 

在克里斯坦森看来,构建创新型组织,需要做好下面五点:

 

首先,要创造一个鼓励创新的文化。让员工内心明白,创新是所有人的职责,而不仅仅是研发人员的职责。乔布斯、贝佐斯等创新型公司的领导人,一直努力将“创新是所有人的职责”作为公司的宗旨灌输给员工。为了督促mac电脑研发团队创新,乔布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设计出最好的mac电脑,在宇宙中留下痕迹。”这些大胆的言论为员工们传递了一个明晰的信息:我期待你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创新。

 

第二,给他人创新的时间。创新不会从天而降,而是需要大量时间酝酿。谷歌的两位联合创始人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们制定了一条20%规则,鼓励工程师花20%的时间为自己钟爱的项目工作。谷歌的管理层并没有规定20%的时间该如何使用,而是要求项目必须获得批准。有了这么一个环节,在20%的时间里搞创新的员工,可以得到来自全公司的建议和审核,这也就形成了协作。许多极为成功的项目都是源自20%项目,如免费邮件网络服务gmail、google news(谷歌新闻)等。

 

和谷歌一样,3M公司也有一条众所周知的15%规则。宝洁公司的一些员工则表示,宝洁公司鼓励他们将75%的时间用于“成事”(就是执行现有的任务),将25%的时间用于“谋事”(就是发现新任务)。苹果和亚马逊这类的公司没有明确分配时间,但是会定期要求员工做实验,并为创新项目工作。

 

第三,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资金。除了鼓励员工花时间实验创新想法以外,极为创新的公司还会将更大比例的人力和资金用于创新项目。2009年9月10日,王坚担任阿里云总裁,带着400多人开启了云计算研发之路。当时所有人都不看好阿里云,包括阿里巴巴自己的员工。在最困难的阶段,80%的员工离开了阿里云,集团内外关于“阿里云要被撤掉”的传闻此起彼伏。至暗时刻,马云坚定地站在了王坚这一边,他对高管们说:我每年对云计算投入1个亿,连续投10年,做不出来再说。

 

正是因为在早期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和资金,阿里云最终取得了成功。2019年,阿里云营收超过200亿,占据了中国公有云市场的近50%,估值达4600多亿人民币。

 

第四,组建得当的小型项目团队。每个新想法形成之后,都需要一个工具将想法变现。在最为有创意的公司中,这一工具就是小型项目团队。精明的领导人知道,要使员工具有创新的权利,方法就是组建灵活的小团队。亚马逊有一条"两个比萨团队"的宗旨,意思是团队人数要少到一顿饭只需要两个比萨就能喂饱的数量(即6~10人)。通过组建小型团队,亚马逊可以同时上马许多项目,进行更多实验,测试更多的想法。

 

同样,谷歌的工程师工作的团队一般也只有3~6人。施密特这样解释谷歌的用意:"我们努力缩小团队的规模。过大的团队生产力不高。"这样一来,谷歌内部就形成了赋权得当、灵活机动的组织局面,许多小团队同时开展数百个项目,施密特称之为"百花齐放"。有了这么多小型项目开发新想法,谷歌可以创造出如此之多的新产品就不足为奇了。

 

第五,"巧妙"冒险。创新不能乱冒险,但也不能一点险都不冒。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说:“如果你做的新鲜事情够多,就难免会犯错。如果不犯些必要的错误,亚马逊的管理者就不能放手一搏,那么我们的股东就不可能获利。”

 

创造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就是“不怕失败”。需要说明的是,冒险不是为了失败,而是从失败中学习。就像谷歌的领导人认为的那样,创新者要把每次失败都变成好的失败,而好的失败有以下两个特点:(1)你知道失败的原因,为下个项目积累了相关知识;(2)好的失败发生得快,并且不是那么严重,不会损害公司品牌。

 

到这里,本专栏的内容就结束了。不知道整个专栏听下来,你有没有收获。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在文章下面留言。下个专栏再见。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