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直播带货还“香”吗?
2020-06-18 08:30

直播带货还“香”吗?

文章所属专栏 李丰·商业模式创新5讲

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专栏第4期,我们讨论下中国特有的商业模式创新机会。

 

在这两年大家情绪最差的时候,朋友圈充斥着大量特别悲观的情绪和观点。

 

但把情绪拿掉,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同时还是世界工厂,并且叠加了升级的趋势,即使我们的GDP增长回落,但仍然具有中国红利。

 

吴晓波写过一本书叫《鱼大水大》,意思是说要在足够大的市场,和足够大的动量和改变当中来找机会,才能出大鱼。

 

本篇,我们将分析中国特有的优势,并尝试预测未来5-10年中国最大的机会,即钱会去哪。我将这个宏观的问题,拆解成以下几个小问题:

 

1、直播电商这些流量红利能持续多久?

2、什么是中国已有的优势?

3、中国红利如何作用于各行各业?

4、未来5-10年,钱会去哪?有哪些确定性的机会?

 

一、两个中国特有的流量机会

 

毫无疑问,罗永浩、董明珠等人的入场,让直播电商变得更热了。但所谓的新事物从来不是平地而起的。

 

本质上,几乎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在努力占据和争取消费者的时间。当互联网用户增长放缓,流量争夺更加激烈,很多企业都患上了“流量焦虑症”

 

先不论直播电商是否能缓解“流量焦虑症”,事实上,流量变化自有规律。

 

1、紧跟用户时间分配的转移。

 

尤其是消费相关的商业模式创新,首先要观察消费者在日常时间分配上是否有改变。一旦观察到消费者的时间分配上开始发生显著的改变和迁移时,通常就意味着,在这个节点上出现了非常明确的具有流量变化的机会。

 

在2011年左右,新浪微博获得我们更多的时间,大家都去微博与大V互动、看段子手抖机灵。一些企业较早发掘出微博的价值,比如小米,通过微博发布新品、收集用户意见,获得更好的品牌曝光,拉近与用户距离。

 

在之后两年,我们则把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那里有来自各行各业才华横溢的人才创作出的精彩内容。在公众号发展过程中,适合长文章内容的知识付费兴起。

 

从2018年,流媒体占据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从搞笑娱乐,到帅哥美女,视频内容逐渐多元化。最近兴起的直播电商,既源于近期疫情带来的时间分配改变,还因为信息消费(媒体)介质迁移,以及平台流量倾斜。

 

由此可见,在用户时间分配转移中,有两次红利机会。

 

第一次是消费者时间分配开始明显迁移,而新流量池中没有被其他商业模式占据,所以出现了流量洼地,即流量型商业模式创新机会。但如今大家都在如狼似虎到处找流量,这个时间窗口会越来越短。

 

第二次是在消费者已形成大量时间分配转移,平台开始变现尝试,如果创业者的商业模式或产品正好是平台变现需要的类别,会获得这次红利。

 

2、因平台间连接不通畅而形成的短暂机会

 

第二个中国特殊的机会则是由阶段性不能互联互通的平台造成的。

 

这些平台在不同领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后,相互之间打通也需要一定时间,这就会出现中国特定的一些商业模式。比如微博期间的蘑菇街、美丽说等。

 

微博在2012、2013年时不能直接放淘宝链接,换句话说就是,用户时间迁移最明显的内容平台突然崛起,但和用户变现效率最高的电商平台之间不能直接连通。

 

于是就出现了美丽说,蘑菇街。它们做的事情是在新浪微博的流量中,把对电商感兴趣的用户筛选出来,在自己的第三方平台和商品做匹配,然后把匹配上的用户“卖”给淘宝等电商平台,从而获得变现带来的商业化收益。当阿里入股了新浪微博,这里的流量开始互连互通。

 

在2014年时,腾讯开放QQ空间,所以又出现一块巨大的新流量红利。QQ空间也有同样的规则,不允许淘宝直接放链接,或者店主直接在上面推广淘宝商品。这是美丽说和蘑菇街的第二次流量红利机会。

 

如果今天去回看这两家公司的增长曲线,会发现同样在这两个节点出现了迅猛的增长。

 

到了2015年后,淘宝不再接受蘑菇街和美丽说导入的流量,这两家转型为自营商品的电商平台,并在2016年合并。

 

这种阶段性的流量转移形成的商业机会,在中国过去的十年当中出现过很多次。不过其前提条件是,流量平台没有自营电商业务,且尚未与电商平台打通。


目前看来,快手、抖音这样的顶级流量平台和电商巨头阿里之间很快打通的可能性还不大,机会还存在。

 

不过这种机会有两个挑战。首先是,不同平台间也在破冰架桥,导致机会窗口很短。

 

其次,用户成熟度也在提升,他们会搭建渠道完成对自己最有效的购物体验,或者叫最有效的品牌选择路径。

 

所以,归根结底,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机会都是纯粹的流量机会,通常会有1-2年的窗口期;想要创造长期价值,变成真正长期商业模式创新,还是要从未来5-10年中国最大的机会中发现。


3、两种直播电商模式


具体到直播电商,目前其主流形式是“有声有色的聚划算”,一个典型表现是,几乎所有的卖货王都在喊“全网最低价”、“限量”、“秒杀”。而直播电商要做到头部,需要搞得定供应链,玩得转流量。所以长期来看,这种偏聚划算的直播电商风口最后的赢家,除了少数头部主播能分到一杯羹,某种程度上,最大的闭环机会依然属于淘宝这类全链条电商平台。


另一种直播电商模式可以称为“有声有色的什么值得买”,也即强调的是直播的导购功能,这依靠的不是深度折扣和冲动型消费,而是要给(小白)用户种草,所以会相对垂直、小众。虽然这种形态目前不太主流,但参考微信公号从卖货到回归接广告的带货演变史,这一模式未来在直播电商领域的占比会上升。


长远来看,直播电商会成为品牌销售的标配。但也必须承认,由于视频内容的浏览效率低、消费决策的效率也很低,这决定了两种直播电商模式都很难成为绝大多数品类的主要销售通路。

 

二、中国已有优势带来的机会

 

我将中国独特的优势概括为“三个圈”。


 

1、最大最全的供应链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经过了3个步骤。

 

第一次中国制造业发展,是1978年改革开放,包产到户提高了农业劳动水平,接下来乡镇企业就地转化了农业劳动力,加入到工业当中来。

 

公开资料显示,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有1.3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这形成了经过初等技能培训的巨大廉价劳动力。

 

到了1990年,因为中国外贸一度受到外部封锁,中国产业链必须自给自足。

 

2000年左右,在亚洲金融危机、加入WTO、下放外贸自主权等外部环境变化下,所有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想赚外汇,就要满足全世界的消费需求,从而让中国产业链变得又多又好。

 

以食品行业为例,中国食品工业的供应链可以在满足国内需求之外,供给到世界。据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统计,2012年到2016年,中国零食出口增长了15.12%,2016年零食行业出口交货值为1574.67亿元。

 

正是因为特殊的历史阶段造就了中国最大最全的供应链,我认为这个链条很难短时间内被迁移到其他国家。

 

而且过去几年中,我看到很多中国科技企业已经尝试将关键技术嵌入产业链中。随着“核心技术国产化”,中国企业离成熟产业链更近,因为可以快速反应,并先于对手实现技术的迭代与演进。

 

2、全世界目前最大的消费市场

 

专栏前面已经提到,中国的消费市场在2019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在此不再赘述)。

 

3、多向度的升级

 

这里的升级是多向度的,可以拆解为3个意义上的升级:消费升级+品类升级+数字化升级。

 

从2019年起最热的词汇是,消费下沉+消费升级。中国的城镇结构是一、二线有1亿人,二、三线有2亿人,三线以下有5亿人。受益于这8.3亿城镇人口第一次全部升级,几大电商都取得了不错的营收业绩。中国今后5年还会有接近2亿人口变为城镇人口,这也将带来新的机会。

 

当消费者开始追求美好生活时,就带动了产品升级。

 

比如,服装产业2019年整体销量下滑,但其中的体育休闲品类却年同比增长近40%。因为消费者从买好看、便宜的衣服,变成买自己喜欢和舒服的衣服,对产品的要求加上了健康、舒适的精神属性。

 

同时,中国还叠加互联网、科技等因素导致的数字化升级。

 

数字化升级包括两端,供应链端和用户端。供应链端的数字化升级主要表现为自动化和智能化,而在用户这一端,最典型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电商。数字化本来就是效率工具,而供应链和用户两端的数字化升级则会带来整个链条的复合效率提升。

 

这“三圈汇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机会?

 

以手机行业为例。8年前,投资小米还是个极富争议的决定。即使是最有想象力的投资人,站在当时的环境,也很难想象出中国会在技术含量和单价较高的消费电子赛道,跑出一个以上的国际级品牌。但今天中国至少有VIVO、小米、华为等多个国际级品牌。

 

从不可能走向可能,3个圈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手机的产业链最早应该要追溯到1999年。那一年工信部出政策,允许手机生产制造商入网且发牌照,于是中国出现了第一波“造机热”,出现了波导、康佳等一批贴牌手机品牌。虽然这一批手机品牌大多被大浪淘沙了,但中国挪进来很多的手机制造链。

 

几年后,联发科推出的一款名叫“MTK”的低价芯片,可以为手机厂商提供包括主板、芯片、GPRS 模块以及系统软件等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大大地降低了手机的生产门槛。由此在2005-2008四年间,山寨手机大批涌现。

 

这使得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把整个手机制造链全部搬到了国内,包括后来许多从事精密加工的工厂也发源于此,其中就包括我们熟悉的苹果供应商蓝思科技、瑞声科技、歌尔声学等等。而根据苹果 2019 年在官网上公布的 200 大供应商名单,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共有 86 家厂商入选。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中国在整条产业链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也完全成为了“最大最全的供应链”。

 

在消费端,早在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就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Canalys);2018年,中国智能手机拥有量达到96%,同比增长7%,比全球平均拥有量高出6%(德勤2018中国移动消费调查)。

 

同时,消费者消费能力增强,陆续更换智能手机,叠加手机的品类升级,就产生了巨大的市场机遇。抓住这波巨大市场机遇,并借助数字化升级一跃而起的是小米。

 

2012年左右,小米发展初期恰逢微博上升期。小米把自己的产品发布、用户互动,甚至是投诉反馈全部放到了微博上。表面上看,小米是利用了微博早期的流量红利,但往深了看,其实是微博给小米提供了一个最合适的数字化平台,可以不经过任何经销商和中介,直接跟用户高效沟通,并迅速对用户需求做出反馈。

 

接下来,小米还进一步将销售端全部数字化,做到了当时最极致的零售效率。很多人应该还记得那时候雷军提出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总而言之,小米那个阶段的成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中国品牌实现超越的路径,包括一些电商品牌等等。

 

三、5-10年后钱会去哪

 

钱去哪有两件事决定:

 

第一件事,什么地方能赚钱。

第二个事,长周期里所有的政策会指向什么方向。

 

在中国过去20年中,除了互联网哪儿最能赚钱?是所有跟房地产相关的行业,不管是家居、装修、家电,还是房产中介。

 

原因是房地产拉动增长效率很高,1块钱的投入能从水泥、基建等产业链上产生8块3的价值。

 

所以每次钱都会流向房地产,最终导致按照中国的GDP经济体量来排,房地产以400多万亿资产规模排在第一。

 

但从2018年开始,中国最大的转变就是钱终于不都进房地产了。这意味着其他的地方有机会,能够吸收掉资金,并且长期增长。这也是当下中国最大的机会。

 

中国过去的增长是简单的倍增式。但现在看到更多的政策词汇是调结构

 

历史上有过几次调结构。比如曾经的乡镇企业都去哪了?1995年的乡镇企业在中国大概占了中国GDP的25%,因为调结构,比较好的变成了民营制造企业,不太好的就变成了小作坊,慢慢地就下去了。

 

中国每次调结构都是这样,不进则退。

 

制造业是中国最重要的行业。过去两年的调结构,既指向制造业,又指向制造业升级的唯一目的——解决工业增加值附加率。

 

目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附加率只有20%到23%;同比日本在35%左右。所以未来5-10年中,能够提高制造业增加值附加率的商业模式,都会有很好的发展机会。

 

事实上,提高解决方法只有两种:要不然做新的品牌,有更好的溢价,拉动了产业链;要不然做更好的技术附加值。

 

中国未来5-10年市场还有个显著变化,即,每个品类都会经历从增量品类变成存量品类,中国市场成为存量竞争市场。

 

同样以手机市场来看。

 

上文提到的小米第一阶段的成功在于,面对巨大的增量市场,把用户需求用最高效的方式翻译给生产供应链端,变成产品,并且充分利用数字化连接形成产品销售。

 

但为何华为在手机行业后发先至,增长变得越来越快,而小米则开始面临压力?


来源:视觉中国

 

拐点是在2017年,中国首次出现智能手机年总出货量下滑的情况。那年的数据是4.59亿部,较2016年下跌4%。到了2018年,下滑的趋势仍在持续,当年智能手机年总出货量为3.97亿部,同比下滑10%。

 

这些数据都指向了一个结论——虽然中国市场近年来守住了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单一市场的位置,但中国手机销量在回调。这意味着在手机这个品类,国内已经开始由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

 

存量意味着你死我活,我多你少,背后逻辑实际上是从“谁快谁大”变成了“谁好谁大”。

 

因为从消费者角度看,他们大都已经买过一次或一次以上的智能手机,有过消费经验,已经可以分辨什么是好的产品,好的性价比,从最初的不懂试着买,变成会熟练比价、比性能,挑选适合自己的好产品。

 

对于企业来说,就必须在全链条上都有效率,才能让产品做到最好。

 

回顾下华为在电话业务上的发展脉络。

 

华为最早从2003年开始切入电话领域,最早开始做固定电话时,一遇到雷雨天,设备就容易出问题,所以大部分设备都是送出去的;后来华为做小灵通、2G手机,甚至到2011年做智能手机前期,都名不见经传。在2013年前后,华为手机团队顶着很大的压力,和小米一样,加速落地互联网战略。

 

最终华为手机能起来,是因为进入存量市场后,其不仅占有比较长的产业链资源,同时它在关键节点上的技术也都是自有的,所以当它将自有的产品、技术和资源整合到一起时,相比那些需要依靠外界产业链资源的企业来说,就更能实现全链条的效率最高,做出最优性价比。

 

而相比同样拥有比较长链条和自有技术能力的国际对手苹果,华为又能做到更靠近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单一市场。此外,制造链条也都在身边,对用户需求反馈的效率以及与产业链的配合度都更高。

 

于内于外,华为都有明显的相对优势。因此,华为成为这一阶段的优胜者,在短短几年内,荣升全球手机销售市场的领先品牌之一。

 

手机行业发生过的事,接下来在其他行业也一定会再次上演。不夸张的说,各行各业都有重做一遍的机会。

 

比如,零食品牌三只松鼠起步抢占了增量市场的机会,现在他们正在全面转型,希望通过提升供应链效率,在存量市场更进一步。

 

未来五年之内,这些巨大的“中国红利”是属于各行各业的,各种不同的品类都会产生一次以上的机会,存量阶段有一次机会,进入增量市场之后也有一次机会。无论哪个行业,能用好本篇提到的中国红利,都会产生世界级的公司。


(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点击下方分享按钮,前20位好友可免费读。也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交流,交流你的见解与看法。)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