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听取音频,解放双眼
这个三月给人感觉是未来的波动性,尤其是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在放大。其背后一大因素是对后新冠时代“报复性”增长可能带来经济过热,而各国央行又有可能在应对的过程中进退失据,引发担忧。
总结下来,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景预测
一种是对美国刚刚通过的1.9万亿美元刺激政策的担心,担心美国经济业已复苏,再扩大刺激可能火上浇油,引发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导致美联储过早加息,反而会在中期扼杀了全球经济的复苏。
另一种则是日前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的警告,他担心中国楼市和全球金融市场存在泡沫,造成资产价格泡沫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央行宽松的刺激政策,全球放水让利率处于历史低位, 让政府和企业的债权融资还能够为继。一旦通胀抬头迫使央行不得不加息之后,资产泡沫就很容易被高企的融资价格所刺破。
后新冠时代,全球经济可能进入到下一个范式转移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在大多数成熟市场通胀已经成为往事。美联储前主席沃尔克在自传《坚定不移》中记录了美国1980年如何攻克高通胀。1980年沃尔克上任美联储主席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打击通胀,当时的利率已经高达10.5%。沃尔克采取非常规手段,把目标锁定货币流通量,而不是仅仅是利率,很快把通胀降到了5%以下。但他的雷霆手段在短期内让所有老百姓一起去承担阵痛,一度引发许多人不满,而经济的短期调整也意味着卡特总统在年底的大选中连任失败,败给了里根。
沃尔克开启了央行紧盯通胀目标的政策主线,之后全球央行都把2%的通胀率作为一个最重要的货币政策的指针。可以说, 在过去四十年,高通胀再也没有出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央行都采取了更为激进的非典型措施,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量化宽松。央行直接购买债券提供流动性,而各国央行的负债因此激增,但因为持续低迷的利率,甚至在欧洲和日本出现负利率,央行似乎可以无止境地扩表,而不用担心什么时候要收紧银根。在新冠前,从负利率回到温和的2%的通胀,成了许多央行行长最重要的目标。日本就一直希望做到这一点,但是全安倍近十年的任期也没有完成。
后新冠时代的范式转移,恰恰可能挑战我们过去几十年的认知,超过2%甚至更高的通胀可能很快到来。而这样的通胀对于央行政策、大宗商品、就业,到底会带来什么影响,有必要未来听取更多专家的探讨。
部分专家对美国经济潜在的过热提出了警告,认为只要随着疫苗接种的推进恢复到近似正常的状态就能实现,美国经济势必在2021年强劲反弹。拜登的1.9万亿新冠救济法案通过之后,今年美国刺激方案总规模可能会超过2.5万亿美元。这可能会轻易推动经济产出超过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的“潜在”水平,从而让通胀压力激增。这种可能性让一些美国的经济学家开始警惕物价和工资增长提速的迹象。
一旦出现高于3%的通胀,美联储会做出什么政策调整,对全球经济意味着什么?
《膨胀门》一文指出,全球通胀的迹象已经出现,一方面是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是贸易繁荣导致集装箱船上的舱位费比一年前上涨了180%。而今年对技术设备的需求激增导致半导体短缺,影响了汽车、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生产,也是例证。
更高的通胀也可能导致美国货币政策动荡——不断上升的通胀预期和经济更快反弹意味着价格上涨更有可能持续下去。 今年价格上涨得越快,货币紧缩就可能到来得越早。美联储副主席理查德·克拉里达(Richard Clarida)已经表示,央行将仅弥补上一年出现的通胀缺口,这意味着补齐通胀所需的时间可能会短得出人意料。如果美联储给过热的经济泼冷水,再次陷入衰退的风险就会增加。
关于美国经济过热对全球影响的最大不确定性是美联储的反应。美联储可能不会太紧张今年稍后的价格上涨,在美国就业市场以及世界经济完全复苏之前,短期价格压力不会转变为持续的通胀。一个鸽派的美联储应该会令美元走弱,让全球金融状况更为宽松,从而在美国人购买更多国外商品带来的增长之上再添一把火。
但如果经济实在太热,特别是如果经常账户赤字激增和资产价格飞涨导致美联储担心金融风险加剧的话,美联储的耐心可能就会受到考验。对美国大幅加息的预期挥之不去,这可能会令全球市场惧怕 ,迫使新兴经济体采取刺激性较小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对此,中国未来的金融政策会出现怎样的调整?
《缩减测试》一文指出,在面对疫情造成的经济低迷,中国是首个打开贷款和支出水龙头的国家。现在它又率先开始关闭它们,一定程度上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退出刺激措施的预演。当然,各国情况不尽相同。中国所需的刺激较少,因为它复工复产已经有差不多一整年了。
根据两会上国家预算公布的数字,财政赤字规模缩小到GDP的3.2%,低于去年的3.6%。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数据,算上其他准财政措施,例如有政府背景的企业的支出,中国实际的财政赤字将在GDP的12%左右,而去年是破纪录的15%。这是一种缩减,但仍高于2019年约占GDP10%的水平。
另一方面,两会为全年定下来了经济增长6%的目标,低于许多分析师认为中国经济可能增长可能达到9%的高水平。显然,政府把增长目标定得比市场预估的低很多,未来预期中国的政策收紧会更严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