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期导读:
• 苹果:苹果收购古典音乐应用、苹果和解一起反垄断诉讼;
• 业界:Google 研发面向 Chromebook 的 CPU、苹果员工的隐私谁来保障?
• 应用:Notability、Tweetbot、Chrome、Telegram 更新;
• 发现:如何快速设置 iCloud+ 自定义邮箱域名;
• 流程:连载 15 个月后,请查收这份“现代数字笔记指南”导览;
业界·苹果
苹果宣布收购古典音乐应用 Primephonic,几个细节:
• Primephonic 将在 9 月停止运营,订阅用户会获得退款,同时获得 6 个月的 Apple Music 免费使用;
• 苹果未来会将 Primephonic 的古典音乐海量元数据整合到 Apple Music;
• 明年苹果或将推出一个面向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独立应用;
苹果上周宣布将以 1 亿美元和解一项关于 App Store 的垄断诉讼,作为和解的一部分,未来,苹果将允许开发者通过邮件直接与已经购买该应用的消费者联系,至于其目的,NYT 给出了自己的观察。
Finbold 的数据显示,2021 上半年,消费者在苹果应用商店的消费大约为 415 亿美元,这几乎是 Google Play 应用商店的两倍。
一位开发者分享了自己优化 M1 芯片的 MacBook Air 的流程,可以在使用电池的情况下完成每天 12 小时的工作,很多技巧也可以应用到 MacBook Pro 上。
澳洲政府考虑出台一项新的法律,以监管苹果、Google 等科技巨头提供的数字支付服务。
苹果如此在意用户隐私,那么苹果员工的隐私是否得到保护呢?Verge 这篇特写的选题角度非常好。
Bernstein 分析师称,2021 年Google 向苹果支付 150 亿美元,继续成为 Safari 的默认搜索引擎,而明年的价格或许将达到 180–200 亿美元。
Google 正在为旗下的 Chromebook 自研 CPU,日经亚洲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Google 计划在 2023 年推出搭载自研 CPU 的 Chromebook 系列。
应用·更新
梳理一组近期值得关注的应用更新。
手写笔记应用 Notability 更新,为 iPad 增加多窗口功能。现在不仅可以同时打开两个 Notability 笔记界面,还可以借助“侧拉”实现第三个窗口显示,如下图所示:
目前 Notability 是为数不多还在坚持买断制的应用,应用售价为 7.99 美元,你可以在 App Store购买或更新该应用。
Tweetbot 更新,增加更多自定义功能。Tweetbot 是一款非常优秀的 Twitter 第三方客户端,iOS/iPadOS 的新版本增加了一个名为“Behaviors”的功能,该功能赋予用户更多自定义 UI 显示和功能模块的能力,如下图所示,包括是否启动快速回到顶部、是否开启灵活切换主题等,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定制。
Tweetbot 目前采用订阅制,每年需要 9.9 美元,你可以在 App Store 下载或更新该应用。
浏览器 Chrome 更新,增加类似右键菜单的 Context Menu 功能,如下图所示,现在点按网页链接或图片,都会唤醒这个功能:
就目前来看,在 iPadOS 上,包括 Chrome 在内的诸多第三方浏览器还是无法获得与 Safari 同等的权利,诸如调用快捷指令或系统分享功能或是无法使用,或是显示有问题,而随着 iPadOS 15 正式版给 Safari 带来浏览器插件功能,Chrome 等第三方浏览器的体验会变得更差。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或更新 Chrome。
Telegram 更新,继续增加并强化广播功能,目前在群组(Group)、频道(Channels)提供无限观众/听众的直播功能,根据其官方博客的说法,这意味着你在“口袋里拥有了一个电视台”。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或更新 Telegram。
系统·发现
iPadOS 15 第八个开发测试版发布
9 月中旬基本就是苹果新硬件设备发布的时间段,iOS/iPadOS 15 也将很快发布正式版,过去两周苹果相继发布了第 7 个和第 8 个开发测试版本,整体功能变化不大,有媒体注意到本周的测试版本号是“19A5340a”,一般来说,“a”结尾代表的是非常接近稳定版的版本,当然也不排除这个版本不会出现较大 Bug,我们只能边使用边感受了。
上一周第 7 个开发者测试版发布之后,有人找到了如何设置 iCloud+ 自定义域名邮箱的功能,简单来说,这个功能就是提供了一个免费的域名邮箱。
此前,用户如果希望获得类似“zhaosaipo@iois.me”这样的域名邮箱,可以通过 Zoho 或者 Google Workspace 服务购买,以每年 12 到 120 美元不等的价格获得一个域名邮箱。
现在借助 iCloud+ 的订阅服务(每月最便宜的订阅价格为 6 元人民币),就能快速设置一个专属域名邮箱,你可以通过这里了解详细的设置情况,目前这个服务还处在 Beta 阶段,未来或许还有更多调整和优化的空间。
洞察·流程
现代数字笔记指南导览
差不多 15 个月前,我在这份会员通讯里开设了一个名叫“现代数字笔记指南”的专栏,不定期发布自己对笔记工具的使用感受和思考,很多新订阅的读者可能并没有了解到这个专栏,所以借助本期会员通讯,我会对这个专栏已更新的内容做一番介绍与导览。
提示 1:我个人一直认为笔记工具是当下数字时代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但我同样认为,笔记工具的形态,以及,不同用户对于不同笔记工具的认知与接受程度,也应该完全不同,所以,这个领域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正确流程”或“正确答案”,我在这个专栏里所谈的思考、流程,不过是我自己十几年使用笔记工具的总结,仅仅是了解笔记工具的一个角度而已。
提示 2:由于我是“iPad Power User”,我的所有笔记流程都是在 iPadOS 上完成,除了部分应用不适配其他操作系统外,绝大多数应用以及所有的方法论思考都具备通用性。
1、从认识笔记工具到认识笔记
这是“现代数字笔记指南”一开始就讨论的议题,在第一期“如何理解笔记工具”里,我提出三个问题:
• 为什么需要笔记工具?
• 为什么笔记工具不是阅读工具?
• 为什么笔记工具不是写作工具?
更进一步,我之前还提出另一个问题:是否可以在诸如 Dropbox Paper 或飞书这样的在线文档产品上做笔记,换句话说,在线文档能否成为笔记工具?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希望可以帮助各位摆脱对于产品定位的误区,理解到笔记工具的本质是为了“加速用户思考”,这也是我对所有笔记工具的一些基本要求。
接着,我从宏观层面谈谈笔记的若干原则,这是第二期专栏内容所讨论的话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快速记录;
• 原子化;
• 可链接性;
• 从收集到生产;
• 格式化;
这些原则涵盖了从笔记记录到笔记内部关系以及整理流程等方方面面,这里特别提一下“原子化”和“可链接性”,这两点会成为后续我在笔记工具使用过程中的核心原则。
2、Roam 以及最佳“替补”Tiddlywiki
Roam Research(以下简称为“Roam”)无疑是 2020 年最火的笔记/知识管理工具,作为 Roam 相对早期的用户,我已经放弃了这个服务,原因在于,我并不愿意将自己的笔记完全托管在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云服务上,在第三期专栏里,我花了较大篇幅谈谈 Roam 的创新本质,包括两个方面:
• 不再追求笔记的收集与保存;
• 展现出“信息/知识/内容再生产/再利用”的潜力;
总结来说,Roam 改变了笔记工具惯有的逻辑,通过创新的方式构建了一套原子化、链接化、可视化的笔记使用方式,从而提升了信息/内容/笔记再应用、再生产的效率。
沿着这个思路,我也意识到之前使用的 Tiddlywiki 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接下来我整理了四篇关于 Tiddlywiki 的文章:
• 第六期:Tiddlywiki 入门指南;
• 第七期:利用 Docker 把 Tiddlywiki 搬到云上;
• 第八期:认识 Tiddlywiki 的信息复用机制;
• 第十一期:自定义一个属于你的 Tiddlywiki;
Tiddlywiki 的功能非常强大,可自行设置甚至自己编写代码的空间也非常大,作为一个不会代码的普通用户,我只是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检索 Tiddlywiki 官方介绍里的功能说明,一步步定制了满足需求的 Tiddlywiki,我也希望这些尝试能让各位读者了解到 Tiddlywiki 的潜力,并唤起对它的好奇心,这就足够了。
3、纯文本的笔记实践
我毫不掩饰自己是一个纯文本爱好者的身份,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思考如何把纯文本纳入到笔记流程里。
通过纯文本构成起笔记记录的起点,结合一些优秀(合适)的文本工具与云存储服务,可以整合为一个跨平台、低成本且不被任何笔记格式锁定的笔记流程。
比如利用 iA Writer 或 Metion 等优秀的纯文本工具,可以与 iCloud 形成一个“记录、备份、管理”的灵活机制,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在第九期的专栏文章里了解到。
再比如结合 Git,形成更好的笔记版本管理流程,我在第十二期专栏详细分享如何将 Metion 应用到 Git 笔记流程,从版本化记录到文本管理以及内容之间的联系,Metion 的 Git 功能为基于 Git 机制的笔记流程提供了巨大帮助。
而谈到纯文本,就不得不提 Obsidian,在该应用推出 iOS/iPadOS 版本之后,我开始尝试将其纳入到我的笔记流程里,我的需求也比较明确:我有将近 2000 个文本文件(现在差不多已经 2200 个了),我希望通过这个工具以及延伸的插件,让这些文本文件产生更多价值,而不仅仅是存储成本。
所以,第十三期的专栏内容并不是“又一个 Obsidian 教程”,而是我从文本笔记管理的角度切入,初步探索了一下可能的方法,或许可以给各位一些灵感。
4、写在最后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让工具更好用,很容易“义无反顾”地踏上另一条道路,使用工具与探索工具使用之间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这已然成为又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对于我而言,关于笔记工具的探索不会停止,未来的“现代数字笔记指南”还会持续输出我的探索过程,只不过,我会恪守一些基本原则:比如我更关注“更具生命力”的笔记系统,比如纯文本、HTML 这样的通用文件形式,它们不依赖于某个特定应用或某个操作系统;再比如,我会继续思考开放文件系统的笔记流程与封装文件的笔记流程之间的关系,并继续优化围绕笔记内容复用、再生产的流程。
以上就是截止到目前“现代数字笔记指南”所关注的要点内容,也欢迎各位持续关注后续的更新,有任何想法可随时写邮件(zhaosaipo@gmail.com)与我联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