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m真不想看你亏钱(ID:gh_31ddf61096b3),作者:坐等打赏的Tom,原文标题:《择时高手今何在》,头图:视觉中国
不管做没做过投资的人都知道,投资就是要低买高卖。
如果能精准预判大盘涨跌,低买高卖,固然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然而如何预判众说纷纭,大部分人长期都是反向指标。本着只向有结果的人学习,不和嘴炮党讨论的原则,我们应该先把真正的择时高手找出来,再去有针对性的学习。
最早被媒体关注的择时高手是公募一哥王亚伟,其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在2007年9月底将仓位从9成降到6成,直至08年中的5成仓,算是非常成功了躲过了那波史诗级大跌。不过接下来又在2009年6月底把仓位调回进9成,成功的在未来5年的高点3000点重仓站岗,成为第一批血战收复3000点的老兵。
有人统计过其执掌华夏大盘精选的24个季度中,王亚伟看对了10次,正确的概率为41.6%,胜率不足50%。后来他自己也说:
国内基金经理在择时上不怎么看重,基本上都把全部精力放在选股上,国外其实也没有择时一说。其实择时不应该在评判标准里,我的投资业绩也主要来自选股,而非择时。
到了2015年的牛熊转换,又有一位择时大师被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那就是15年的私募一哥,泽泉和神州牧的老板辛宇。因在5000点时颇具前瞻性地清仓而成为当年的私募业绩第一,此后坚持空仓十个月,又躲过了2016年初的熔断,一时风头无俩。
辛宇认为股票投资第一要择时,第二要兼顾逻辑和人性,第三要把握住股票市场价值体现的周期与轮回。
说得很有道理,如果大盘择时看准,板块轮动也看准,那自然业绩起飞。
然后呢,16年4月重仓壳股获得“壳王”称号,从此净值一路下滑,大量客户净值腰斩,现在管理规模不足10亿,市场也很少有人提及了。
公募一哥和私募一哥好像择时准确率都不是特别高,那真正的择时高手在哪里呢?还是择时这个事情只存在传说里,根本就没有人能做到?两个样本肯定不能代表市场,我们从下面从公募基金、券商研究所、量化机构三个维度用大数据全面扫描一下,到底择时高手在哪里。
公募基金中有没有的择时高手
寻找择时高手的第一站是数据披露最充分的公募基金,是否有择时能力。择时这事起码要经历一个牛熊,底线也得跑个5年时间吧,我们选择2017年以前成立的有历史业绩的公募股票基金及混合基金。剔除ETF及有异常波动数据的,还剩312个股票型基金样本及2307个混合型基金样本,一共2619个样本。
把历史净值套到T-M模型去看其量化后的择时能力,从各个角度来看择时都没有正效果,反而普遍择时是负效果。2619个样本中只有一只基金是择时胜率显著高的,历史上也做对过几次交易,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幸存者偏差,毕竟2619只基金中选中这只择时能力强的基金的概率,比今天买只股票明天就涨停的概率还要低。
看来公募一哥说得没错,国内基金经理择时上不怎么看重,基本上都把全部精力放在选股上。公募基金里面找择时高手好像不太容易,要不我们再看看别的地方?
券商研究所会不会比公募基金好一点?
券商研究所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能指导机构投资者操作,能力肯定不容小觑了。那券商研究所的研究结果准不准呢?
风云君曾经搞了个爬虫,统计2013年至2017年区间内(内含一个完整的牛熊市)的个股研究报告,一共是85902份。来自75家券商和2119位研究员,覆盖3096家上市公司。这85902份报告里面只有199篇是看空的,其它都是看多的。就好像你看的公众号有99%以上是跟你推荐各种产品的,只有1%是告诉你坑在哪的。
经过统计,在所有研报中,判断正确的共有18123份,总体正确率仅为21%。远低于扔硬币的准确率。
通过上述数据可见,总体券商研究报告的成果质量十分低下,甚至从整体上来说,看卖方的研究报告还不如自己扔硬币做决定效果来得好。另一方面,卖方研究长期以来存在着严重的报喜不报忧的现象。所以说,不管券商研究所有没有择时能力,反正他们发出来的研究报告结论是不能信的就对了。(里面的分析数据和分析框架倒是可以参考下)当然,上面大部分报告是针对个股的,如果把年度策略拉出来,再选出其中的一致性预期,会不会准确率高一些了呢?
国信证券曾经诚意满满的出了一篇研究报告,名为《市场看对的与看错的》。梳理了过去十年券商年度策略中的一致预期做了一下复盘,发现准确率仍然有点低。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搜这个报告去看看,目录我放下面了。
一共总结了30次预期,预期对的为10次,预期错的为11次,超预期5次,未预期4次。扣掉那些超预期的和未逾期的,预期错的也是比预期对的要多。
所以,券商研报就算是一致性预期,也不如抛硬币胜率高啊!
量化机构是否具有择时能力?
量化这几年业绩吊打主观成了YYDS,主观公募和券商研究所择时刚刚研究了下感觉不行,那么量化有没有择时高手呢?量化股票策略普遍是多头、中性这两类产品,要么纯多头一直满仓,要么一直对冲,好像没有人做择时的。毕竟现在量化机构都聚焦在超过指数的那部分上面,这么看跟公募基金专注在选股上思路一样啊。
不过还真有量化巨头搞过择时,就是我还挺喜欢的JK(不是日语的女高中生,是正经的量化私募巨头)。JK是一家量化私募巨头,踏实做事,规模克制,超额相对稳定,估计很多观众看见缩写就知道是谁了。JK在18年发行了一款名为多空的产品,但这个多空和真正意义上的多空策略不一样。这个多空策略选择80%的仓位做量化多头,20%的仓位择时做对冲,这个产品其实叫择时对冲会比较合适。择时根据他们的股指CTA信号操作,可以理解为是量化择时。
既然择时对冲,那么择时最后有没有效果,就可以直接拿这个产品和其量化多头的产品对比下就知道了呀。
我们选取了JK的择时对冲产品和其500指增对比了下,时间段是择时产品刚成立的2018年9月1日开始到现在。看上图好像500指增更优秀呢?是择时没效果?还是因为这段时间500指数涨的比较猛,择时对冲产品仓位低所以吃亏了呢?
既然择时对冲产品的股票仓位只有8成,那么我们拿他和8成仓位的500指增对比下,可能会更能明显感受到其择时效果。不比不知道,一比果然是~择时对冲和8成仓位的500指增不能说非常相似,几乎是一模一样了~看来择时最后择了个寂寞啊。
怪不得JK从20年10月停止了这款产品的发售。这款产品股票仓位低,择时没效果,还比普通股票多头收更高的业绩报酬,持有的投资者我还是建议赎回下换成他们家指增会好一点~
结论
找了一圈,公募基金、券商研究所、量化私募巨头择时基本全部无效。现在我们可以相信,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择时基本都无效。基金经理基本上都把全部精力放在选股上,投资业绩也主要来自选股,而非择时。买股票的把精力多放在选股上,买基金的多关注超额收益,谁说自己择时很厉害的那种,咱们小心点,99.99%是太年轻或者太忽悠。以后大盘后市怎么看这事,大家闲聊就行了,真要指导操作,倒不如丢个硬币。
我也会没事搞搞择时,不过主要还是股债动态再平衡一下而已,最多偶尔觉得超跌会把股票仓位阶段性由5成调到6成,回头再调下去(比如现在我已经5.5成仓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m真不想看你亏钱(ID:gh_31ddf61096b3),作者:坐等打赏的To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照,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评论